医教团队 /Team
医教团队
医教团队
小儿独站独走训练注意事项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2-08 16:08:04    点击次数:

国小儿大运动的发育规律是10-12个月可独站,13-14个月可独走,与民间说的10站、周走相差不多。因此孩子9-10个月就应该训练独站、12-13个月就应训练独走。

       我国小儿大运动的发育规律是10-12个月可独站,13-14个月可独走,与民间说的10站、周走相差不多。因此孩子9-10个月就应该训练独站、12-13个月就应训练独走。

       训练孩子独站最好的方法就是,孩子两餐间、情绪较好时,扶持孩子髋部,两拇指放在孩子臀部外上四分之一的环跳穴,其余四指向前扶持,然后轻轻撒手,如果孩子不能站稳欲倒时,用拇指轻点压环跳穴,激发孩子自动调整站稳,每日反复多次,数日后就能独站。独站后再引导向前迈几步的独走。如果孩子已1岁,扶立迈步意识不好,加穴位刺激促进迈步:立位,双手扶持骨盆,拇指压于环跳穴,其余四指压于大腿前上方的脾关穴,交替前后施压,即可激发迈步动作。

       有家长怕孩子站、走早了腿弯,实际维生素A+D、钙等营养素充足,适宜的立位持重及运动,有助于下肢发育及骨密度增加。研究证实,骨、关节的发育除营养外,运动和持重缺一不可。宇航员营养全面,但在失重条件下大量丢钙、骨密度下降;卧床1周后,尿钙明显增加,骨矿物质含量平均每周减少0.9%;264名芬兰少年随访11年观察到,每周运动2次或以上、每次超过30分钟的较不足者股骨颈密度高7.6-10.5%。

       有学者对生后1周的孩子开始研究,1组每天10分钟抱成立位,脚踩桌面练习踏步反射;2组每周测一次踏步反射;3组每天仰卧做拉腿踏步体操;4组无任何检查或干预。结果2、3组第8周踏步反射减退;1组踏步反射保持且踏步次数增加,比2、3组早走1个月,比4组早走2个月。研究还观察到,2-6个月婴儿踏步反射消失后,抱成立位驱干浸入浴盆,又会引出踏步反射;在踏步反射未消失前,脚上加重踏步反射可消失;统计还表明体重相对高的踏步反射消失早,显示踏步反射消失与体重增加有关【1】。也就是健康状况比较好的孩子,从新生儿就可每天短时间扶呈直立,促踏步反射转换化成正常迈步。因为主要是训练迈步意识,开始可稍向上悬吊扶持,让孩子轻踏台面前进,逐渐过渡到完全持重迈步。

    在婴儿发育过程中,有些孩子主动抓扶立起或主动迈步,有的家长认为站、走早了不好,加以阻止。这样做对孩子是不利的,孩子要站、走,不是发育到了该站、可走的时间,就是生长发育的好、稍有超前,对此不但不应阻止,还应顺势促进。这种顺应和促进,不仅有利于运动发育,也有助于孩子良好情绪的培养和主动拼搏能力的建立。

    有些孩子已到了应站、该走的年龄,但关节活动时有响声,站、走时膝关节向后过伸或足轻内翻、外翻、外旋等,家长害怕站走、运动会使这些异常加重,不让孩子站走也是不对的。这些孩子的异常往往是关节的韧带松驰、肌肉力量不够所致,运动、立位持重不够是重要因素,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就是在矫正异常的基础上进行立位持重和运动训练,如扶持在正确站姿下做蹲下-起来的训练等。

    小儿独站、独走还必须有较好的平衡功能和脑对各种感觉信息的统合能力,完善的前庭功能是重要内容之一。前庭系统由内耳的两个前庭感受器、脑干、小脑、前庭神经核组成,和大脑也密切相关。内耳的两个前庭感受器是重力感受器和运动感受器。当头的位置发生变化时,重力感受器中的小碳酸钙结晶体就离开原来的位置,运动感受器三对半规管中液体就流动,将信息传至小脑、大脑。如果在婴儿期头部各种位置变化的前庭信息输入充分,脑的统合功能就强,孩子就会有好的平衡及其他功能。因此从出生就要重视孩子平衡、感统能力的训练。充气大球协助的各种运动【2】,可输入包括头下位等各种体位的前庭信息,同时也输入触觉、本体觉、视觉、听觉等信息,是提高婴儿前庭功能、感觉统合能力和运动功能的理想方法。在婴幼儿期,其他感统项目都不能安全输入头下位的前庭信息,这使大球运动更加珍贵。 

上一条:脑瘫患儿行走的最佳时期
下一条:髋关节屈曲(称翘屁股)怎么进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