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儿行走的最佳时期 |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2-08 16:08:38 点击次数: |
小儿脑性瘫痪是继小儿麻痹控制后引起儿童肢障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脑瘫患儿发病率大约1.5‰——5‰,估计目前有几十万脑瘫儿童,而且有上升趋势。虽然脑瘫患儿有各种各样的合并症,但肢体功能障碍是最主要的问题,因为那影响着孩子的各种生理活动,如:行走、吃饭、穿衣、大小便及人际交流、上学等。那么如何使脑瘫患儿早日能行走,并以正常的步态迈入正常学校学习,而且生活基本能自理,这是我们医务人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每位家长迫切的要求。
我中心近两年收治的 447 例脑瘫患儿中,婴幼儿占69%,学龄前期占18%,学龄期占13%,他们都合并运动功能发育落后,凡会行走的患儿94%存在程度不同的四肢或脊柱的畸形和难以矫正的异常姿势,2003年在康复科训练的71名学龄儿童中,合并膝反屈的25%、膝屈曲15%、足内或外翻15%、脊柱侧弯或后凸8%、骨盆异常的5%,由于存在以上的畸形,所以26%的患儿存在明显的异常步态,如关节挛缩步态、肌肉软弱步态、交叉步、鸭摆步态、偏瘫步态、跳跃步态等。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异常呢?原因〈1〉没有按小儿正常发育规律来引导运动功能的发展;〈2〉没有纠正异常姿势就开始行走;〈3〉急于求成,没有充分的爬行;总之缺乏一定的康复知识,盲目地让孩子过早行走,只求能走,且不知那异常的姿势和步态会给孩子的将来带来更大的痛苦。使肢体功能的康复走弯路,治疗时间相对要延长,孩子肌体经受痛苦更大,而且康复效果不理想,即使运动功能有所改善,但对他们的整体功能恢复意义不大。
脑瘫儿童不是不能运动,而是由于病态生理的存在而出现许多复杂和奇怪的姿势和运动。总体有三个特点:(1)由于脑部不同的部位受损而使上位控制解出,出现肌张力增高,表现动作的异常性。(2)脑瘫病儿运动功能发育障碍、迟滞,该消失的原始反射长期残留,故表现出未熟性。(3)由于正常支配运动的神经受损,而相反的神经支配占优势,该伸的不伸,该屈的不屈,出现各种病态姿势和不随意的运动,表现动作的紊乱性。
小儿神经功能发育从脊髓到皮层成熟有七个过程,是延着脊髓、桥脑、中脑、大脑皮层的发育情况表现出相应的运动及各种功能,先由脊髓反射引出,从不伴有躯干运动的上下肢运动,到出现前臂支持身体抬头,再到中脑支配的膝手卧位(8个月),随着头部与身体的位置关系变化进一步出现全身张力的变化,慢慢确立身体在空间和头部正常的关系,最后再到皮层的平衡、协调的建立,即进入了两足动物的阶段(16个月),只有每个反应呈现阳性后才能完成与之相应的运动,如没有中脑的立直、迷路、落下伞反射的阳性就不会翻身不会爬,没有皮层的平衡反射的建立无伸展性保护就不会站立(24个月)。正常小儿三岁以前完成皮层的各种反射,而脑瘫小儿四-五岁才能完成,所以三岁以前脑的可塑性很强,是最佳治疗期。强调的是桥脑是进入大脑功能的门槛,脑桥里有七个传导束、网状结构和脑神经(蜗神经、前庭神经),它们对人体的位置姿势反射,及骨骼肌张力或运动,维持和纠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说不经过桥脑的充分发育,直接跨越门槛进入站立和行走的皮层阶段,必然会引出异常的姿势和步态。反过来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及小脑前蚓部,是通过加强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活动而实现完善整体功能的,如切断联系,易化占优势,就出现肌张力过高,甚至僵直。所以要按小儿运动发育的规律进行康复,该出现什么功能就要充分的完成此项功能,促使该部位的脑细胞发育成熟。如果不会翻身、不会坐、爬行不足、过早用学步车必然造成前庭平衡失常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常说;爬行是不开颅的手术,就是要在颈部能竖起,腰背部能旋转,四肢可支撑并协调的移动后,才能从爬行向步行迈进,因为此时桥脑、中脑基本发育成熟。
康复训练就是填补以前发育的空隙,为以后要做的各种活动打基础。康复的两个基本治疗原则是:(1)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特别是紧张性姿势反射的抑制。(2)促通正常姿势和运动模式的建立,特别是立直反射和平衡反射的促通。不抑制异常的姿势就无法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姿势为运动做准备,运动为其结果,姿势的变动则为运动,运动的一点为姿势。同时还应按小儿正常运动的发育规律进行训练,先抬头后再由翻身到爬、到坐、到站、最后到走,而且每升一个运动台阶都要巩固1——2个月,不可急于求成跨越1至2个台阶。在此还必须强调很重要的一点,既平衡反射的训练要自始至终的贯穿在整个训练的全过。平衡感是人类行动的基础,平衡能力主要来自脊髓神经的功能,这种能力自母体的胎位变化开始,由平躺、翻身、坐、爬、站立进入灵活操作大小肌肉,都有原始的平衡反射发挥一定的作用,它是一切运动基础的基础。如果以上的动作完成不好,将出现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容易摔倒,拿东西不稳,走路幢墙,好动不安。平衡反射是人类高级的神经反射,没有此基础行走也会异常,所以不可忽视平衡协调的训练。
我们在临床上常见的膝反屈,主要是大腿前后肌群肌力低于3级时,让孩子过早的呈受身体的重量站立或行走引起;膝屈曲多因月国伸肌群痉挛引起肌腱挛缩所致;足内外翻、脊柱侧弯、多因踝部和脊柱两侧的肌力不平衡引起;交叉步态是因内收肌长期痉挛而没有降低肌张力就让其行走;骨盆控制力差的患儿步态是左右摇晃似鸭步;还有长期“圆背坐”“W式坐”都可以引起关节、骨骼畸形、偏瘫步态、跳跃步态等,都是因患儿不具备行走的基本条件而过早的行走所引起,如;肌张力过高,肌力在3级以下,关节稳定性差、骨盆控制力弱、原始反射未消失平衡反射未建立等等引起。所以在康复训练和生活中一定要在运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掌握住脑瘫孩子开始走路的最佳时期,同时一定要在正确的爬行后才可以进入行走的训练,而且走路开始就要引导用大腿带小腿,足跟先落地再足尖着地的正确步态,同时双上臂要前后自然的摆动,并要有正确的指令经常督促、引导,宁正常的行一步,决不异常的走十步。
总之,要在脑瘫患儿颈部躯干姿势正常,肌张力正常而肌力在3级以上,并建立了保护性反射,有抬腿迈步的意识才可以令其行走。正常小儿1岁学走路,脑瘫小儿2岁或3岁学走也是符合情理的。为了让脑瘫孩子能以正常的步态迈入他的人生旅途,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在正规的训练下行走,我们的目的不是因为孩子不会走路而练行走,而是为了他的将来更美好而学会走路。
上一条:足下垂训练方法 |
下一条:小儿独站独走训练注意事项 |